不论怎么说,富有园林精神的英国人来到中国,好像更容易找到一个最简洁的进入东方文明的入口,也比别的民族更容易进入中国文明的“实质”,所谓“实质”,正可以分解为“实物”和“质地”。
由家具、生活用具而至建筑及园林,正可以看作是中国文明的“入口”,而在进入中国文明长长的甬道时,很有可能,正是作为一种语言的木头本身起到了巨大的中介作用。比较起石头建筑的坚硬、沉重、刚烈、整饬来,木头建筑及园林质地熟软,自然、朴素、亲切、友好,更富有天然的生命情调和人情味。中西建筑虽然同样经历了木质结构时期,但西方很快开始转向石材,这顺便可以解释为什么欧美人对东方文明的隔膜—他们一直住在被称为“石头的史书”的建筑里,他们的原始文化中始终有一种巫术意义上的“恋石”—他们的建筑风格也因此而与东方产生了巨大的审美分野,从希腊、罗马时代奠定的古典柱式建筑系统,经过意大利文艺复兴、法国古典主义、直至十九世纪的复古思潮,一脉相承的柱式整套规则,由初创到纯熟地运用几何、数学的理性分析,上升为理论著述,他们在数的和谐、恰当的比例、尺度、视觉偏差的校正、尊严性、纪念性的表达等方面都为世人所瞩目,当然,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为追求艺术而忽视了功能,强调理性而抹杀了人性等问题。
这是利用“实物”得出的简单差异,再进一步,如果说西方人使用石头“工具”并使之理性化、制度化,那么,中国人则从文化到个人,都可以说已深深地楔入了一种叫“木性”的东西,理解了这一点,就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传统。